(本网讯:文|图)为深化师范人才培养与德育实践融合,探索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新机制,10月8日,人文学院与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以德育心,以德育行”德育研讨会及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项目《思政引领 任务驱动 文化赋能新文科背景下“滴灌式”师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推广培训会在学校第二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作为校校合作的重要实践,围绕师范教育与德育融合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人文学院及实验学校相关领导及实验学校全体班主任老师共同参与。
会议在实验学校余婧校长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并对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德育实践提出了期待。
人文学院院长陈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高校与基础教育一线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他强调,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阵地,人文学院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导向,注重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育人能力提升。他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构建“高校—中学”协同育人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师资互聘、课程共建、课题共研,让人文学院的师范生在实践中理解德育、学会育人,真正成长为“下得去、教得好、有担当”的优秀教师。
在专题讲座环节,三位专家分别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德育策略等角度展开分享。景德镇市昌江区消防救援大队王翔参谋结合案例,讲解了如何将消防安全教育与责任意识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景德镇学院心理教育中心主任郑勇军教授聚焦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为班主任心理教育提供了专业指导;景德镇一中副校长占景华系统分享了“四有好老师”理念下的德育工作框架,为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
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海泉在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人文学院与中学共建共育的有益探索,有效促进了师范教育与一线德育实践的对接。未来,双方将持续推进校校合作机制建设,强化教师的德育素养与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此次研讨会不仅搭建了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的桥梁,也为师范教育的德育路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是人文学院推进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审一校:蔡细鄂
二审二校:万雪平
三审三校:江旺龙